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中和论道第二十五期:兰州大学李为学博士作“道通为一:儒道关系论”学术报告

发文时间:2017-04-25        浏览次数:263         【字体:    

2017年4月20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中和集团、社科处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二十五期在我中心如期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道通为一:儒道关系论”,由兰州大学哲学学院李为学博士主讲,我校师庭雄副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教授、中和集团洪涛董事长、我校科研处处长莫尊礼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宗强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王金元主任及各位教师、学生爱好者百余人参加活动。

李为学博士从主题的两个缘起开始讲起,其一是在对西方哲学家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经典著作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这两位哲学家有着共同的选择,那就是重新返回到古希腊,返回到古典之中去。处于古今中西之争中的中国人的思想任务也要求我们重新阅读中国古典,重新理解西方思想的历史。其二是庄子是不是儒门?现代学者编书大多数都认为庄子是儒门,如方以智:儒门托孤说;康有为:自古尊孔子,未有若庄子;王树枏:庄子为孔子再传弟子,专明孔子大同之道;廖平:儒门四科,道家出自德性门。李为学博士以庄子的文本《天下篇》为主解决这个问题。

《天下篇》总论分为四个部分:总论,天下七品说,经史诸子源流,道术分裂之由。总论中讲到:哲学,古典道学的入门需要以天下观天下。古之道术为全篇总纲。方术与道术之别:方言之方,各以一曲之见,坐井观天,道术则为整全。古之道术在何处?无处不在。道术虽裂但仍旧在总纲天地,提领天下。方术之中亦有经义。在神明圣王的问题上,“神”:此谓王德之人。“明”:明者神之用,神不显而知,为明。“神”、“明”为道家修为论的指向。“圣”: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王”义: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圣”与“王”的关系:孔子曰上学而下达,古人治学的格局。天下七品说讲到: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百官、民。人者,偶也。不同层级的德性以及其精神凭靠的根据。天人与圣人之道相通,神人、至人亦然,一而三者。圣人是上学下达的关键。亦为王者义。君子:仁、义、礼、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百官:古代官以称德,吏以称禄。民的德性:孝经庶人之孝。民之理也。依据天道篇中的逻辑历史,儒道皆为同一道统之支流。道术为何为天下裂?“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

最后,李为学博士讲到,参考尼采对于西方基督教文明颓废历史的批评,如何恢复到一种健康的文明精神之中、如何为群体立命?是我们现在读中国古典不可忽视的问题。

答疑环节中,李为学博士就“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中的“一”老子和庄子的一样吗?跟“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中的“一”是一个意思吗?儒、道某些部分是否类似,相通,有没有什么原则?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的层次能否流动?离宗的天人是什么?传统的等级秩序来自于我们的文化,用西方哲学者的论证来解释等级性,这种路径合适不合适?可否把阴阳二字换为“一”等问题做了认真回答。

在最后的总结中,师庭雄副教授以“在未来我们的哲学研究及其发展过程中,皆应保持更多的开放性,应该有更多的解释空间,应该有更多的接纳,有更多的宽容,有更多的尊重”作为结尾,并再次感谢了李为学博士的精彩讲解。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