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中和论道”第三十五期:张美宏博士作“哲学‘活动’在牛津”学术报告

发文时间:2018-03-21        浏览次数:439         【字体:    

 2018年3月15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中和集团、社科处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三十五期在我中心举行。本期主题为“哲学‘活动’在牛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张美宏博士主讲,我校副校长李朝东教授主持。

张美宏博士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之语“哲学不是一套学说,而是一项活动”,概括了自己在牛津大学哲学系为期一年的访学心得,随后分别从“学术生活”、“意义澄清”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哲学作为“活动”在牛津的存在。

张美宏博士首先介绍了牛津哲学的学术现状,牛津在哲学领域拥有一支绝对庞大的哲学队伍,现职的两百余名哲学专业人士多数活跃于国际哲学前沿,担负着相关哲学讲座(Lecture)、研讨班(Seminar)和工作坊(Workshop)等活动的召集工作。对这些牛津哲人来说,哲学作为“活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是工作,亦是生活。哲学作为“活动”在牛津的意味不限于聚拢人头,更是对问题的澄清。牛津人对于问题的研讨较少同哲学史绵密的解释挂钩,而是围绕非常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著名的“有轨电车问题”便是由牛津哲人菲利帕·富特提出的。牛津人对命题给予的“意义澄清”无疑是哲学作为“活动”存在的又一面向。将枯燥的哲学问题及其理论分析得既活泼有趣又不失深度,是牛津哲学的一大特色,而这些恰恰与牛津哲学出色的人才培养体制分不开。无论是PPE组合课程(Philosophy, Politics & Economics,即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组合的简称)的设置,还是选课设计中对于伦理和逻辑类课程的重视,都体现出牛津人对哲学的独特理解,即哲学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哲学在澄清理论疑难的同时还须对现实问题有所承诺,正是这一理念造就了牛津哲学的办学特色。张美宏博士对牛津的人才培养机制的介绍与分析,极大地开拓了在座各位师生对大学生教育体制的认知视野。

在答疑环节,张美宏博士就“牛津哲学活动的消极面”、“怎样具体建设我校的各类哲学活动”、“中国哲学在牛津的影响力以及发展现状”等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解答,提出了自己相应的看法。

论道结尾,主持人李朝东教授为此次学术报告作出总结。他认为张美宏博士的报告为我们在哲学教学理念以及对哲学问题研究的思路上带来了很大启发,并就进一步建设我校继承性的学术研究传统,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教育机制进行了探讨。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