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木铎学堂

走进课堂 | 卞江: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文时间:2019-11-18        浏览次数:318         【字体: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卞江老师开设的“化学与社会”是本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之一。本篇文章是卞江老师在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活动上发言的现场文字稿,由北京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整理提供。


在这篇文章中,卞江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教授“化学与社会”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经验,探讨了自己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卞江老师认为做一个好老师,要做到三点:其一是“好老师应该讲课清楚,语言简洁、清晰,能照顾课堂上所有人的理解力”;其二是“老师的教学技巧可以说臻于化境……一举一动都能吸引学生,可以脱稿即兴发言,侃侃而谈。面对学生问题,回答充分得体”;其三是“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释放潜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更进一步,卞江老师提出前两步只是实现的渠道,最后一步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卞江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很高兴连续第二次来参加这个活动。在过去这些年里,从主干基础课到选修课、通选课,还有小的讨论班,我都教过。下面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在各种教学形式中,课堂教学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都经过了漫长的学生时代,对课堂教学应该非常熟悉。但现在时代变化很快,您当学生的时候,当时的学生跟今天的学生非常不一样,即便今天的学生跟五年前学生的差距也非常大,世界观、价值观和以及对课程的期待都有很大变化,所以大家要有所警觉和准备。


我教过“普通化学”、“化学与社会”、“大学化学”、“化学信息检索”四门课,分别对应于理科课程的几种常见形式。“普通化学”是化院的五门核心基础课之一,面向化学专业大一的学生。“化学与社会”是全校核心通识课,是北大首批13门核心通识课之一,也是当年唯一的理科核心通识课。“大学化学”是理科平台课,面向理科非化学类学生选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低于必修课、高于通识课。“大学化学”是北大首批国际慕课之一,也是北大第一批参与翻转课堂的课程之一。化学信息检索是一门文献课,面向二年级及高年级学生,综合了授课和讨论两种教学形式。这个学期,我还给元培学院的学生开了一门新生讨论课,以一个专题为背景介绍化学学科的概貌,一学分,一学时,每班限18人。各种各样的课堂,就有各种各样的教法,而每门课程的准备和实施也应该有所侧重和变化。



当你教不同课的时候,你对这门课的期望是不一样的,其实学生对不同课的期望也是不一样的,教学双方需要达成某种一致。


这是2016年的核心通识课程评估报告。“化学与社会”被评为高能二类,属于典型的通识好课。就是说学生付出不太多,但收获比较高。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下点工夫,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比较大的收获。在课程的切入点要有想法,特别是跨学科的学生。跨专业课程需要教师主动了解其他专业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新开课要摸索两三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解学生的背景和特点,积累学生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常见问题和学习难点。


在“化学与社会”第一年开课前,我认为只要认真教,照顾学生的理科基础,逻辑不跳跃,文科生一定能学好基础化学。结果我发现,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文科生的理科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对学习理科知识的好奇心或动力有限,特别是这个知识点只与理科有关的话。随后,我决定换一个角度来讲述化学,一个更有代入感、能使文科学生有更大收获的角度。这门课基本放弃了原有化学原理的讲授框架,把重点放到科学与社会的交叉领域,将化学原理化整为零融入到各个章节之中,除非在讨论中会用到,否则其他无关原理概不涉及。这门课程从以化学作为核心内容转变到以化学与社会的互动及后续影响为主要内容,使得这门课程讨论的内容能引发文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当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通常也会更努力。在授课方式改变之后,很明显的结果就是选课学生人数上升了,愿意与老师讨论的学生增加了,可以说,这门课初步找到了一个师生双方能顺畅交流的契合点,从而能使课程内容顺利展开,既能实现自身的课程目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



当然,这门课成为核心通识课之后,选课人数进一步上升了。学校微信群的频繁和大量的推送也促进了这门课程的普及。


大家即将或已经发现,现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强。课堂上越有启发性,越有延展和发散性的东西,或者越是有个人体会和见解,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普通化学”这门课在这方面一直都比较突出。在课程评估结果中有一项“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去年这门课在这一项得了满分,所有参与评估的同学都给了满分。在化院的新生中,很多有竞赛背景,他们对大一的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也都做过。教这样的学生需要另辟蹊径,要有新的综合、新的融合、新的角度和新的案例。新的东西、前沿的东西也要注意跟书本基础知识的衔接,尽可能不要凭空出来,以免学生有理解困难。书本是原有的知识,跟书本衔接得好,学生才能理解二者的关联,有助于课堂消化吸收。反过来,即便有些内容很新颖,但却与这门课程的大纲要求关联不大,这种做法就有问题。归根结底,引入新内容的目的只应是为了深化对教学大纲内容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开拓视野。各位老师可根据一门课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和院系的反馈,来决定自己的具体做法。


尽管我们今天谈的是怎么讲课,但讲课过程其实跟课前准备的关系非常紧密,也可以说,讲课过程跟你内心的目标关联紧密。比如,你期望这门课程达到什么目标?这一堂课得到什么结果?你期望学生最终能懂得什么?你希望学生在结课时怎么向别人介绍这门课以及教师?你当然希望学生说收获很大,但你也许不会希望学生说你的笑话讲的好,这是多数老师的愿望。


首先,对于新老师而言,把知识讲清楚,这是第一步。知识点讲错一次不会有太大问题,但连续出错就有问题。在一个微信和QQ高度普及的时代,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在上课之前务必搞清楚。现在的课堂上,每当老师讲到一个新的内容,假如书上没有,学生就会立刻拿手机、iPad搜索。如果老师讲的跟网上(比如某某百科)讲的不一样,课间学生就会来问。只要你回应不当,微信群、朋友圈就会爆炸,不出几个小时,全国网民都知道了,压力随之而来。发生这种事跟什么有关呢?跟你对待教学的态度和责任心有关。另外,负责任、谦逊的老师,即便出了小的纰漏,学生通常也可以谅解。学生首先看重的是人品,然后才是知识。这一点要搞清楚,在师生之间建立信任靠的不是学识,而是态度和责任心。恃才傲物不受欢迎,而反过来,心胸宽广才是应循之道。


谈完知识之后就是能力。老师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现在这句话已经不充分了,需要升级换代了。现在的学生期待的东西不止于能力,而比能力更高。在大学阶段,学生最关注、最迫切的是确立人生目标,你需要提供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决定的线索,当然,不只是要言之有理,还要有说服力和洞察力。指点人生这个活儿不容易,需要你有些人生历练,同时对学生们有些了解。



下面要谈谈课堂上的氛围。一个好的课堂会有很好的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学识、热情,并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很快进入到一个深度学习的状态之中。最终,你和学生达成和谐,你的话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一旦课堂进入到这种和谐状态,教师立刻可以感受到课堂的化学反应,你能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光亮,这时无论你教多么艰深的知识学生都会认真听。反之,当教师与学生不能协调一致的话,特别是教师努力方向有误,比如当学生基础较少时讲的比较难,或者反过来,都会出问题。这时,学生心中非常不满,因此你的教学也会大打折扣,你的努力也不会得到相应反馈。


课前做好准备的第一步是了解你的听众,也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每个班的学生都不太一样,化学院每年的学生也会不一样。每年的第一节课我经常会做一个问卷调查,了解班内学生的知识背景、选课原因、学习目的等等,对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教学进度做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情况。


内容当然很重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很重要,当学生说这个老师的课程很有启发性,往往是表扬你对内容的整理和综合有新意。所以建议大家上课前要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例如普化课是化院第一门基本课,我知道原理、概念、公式、计算学生基本上都学过,所以照书讲不行,要做改变,换个角度讲解,顺便补充学生过去不熟悉但仍然很重要的方面。在做改变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跟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相信这样做会有更大的收获。师生间的沟通总是重要的。第二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你需要讲哪些内容?我知道每本教材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但通常也都有改进的空间。每个老师对有关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可以在教材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赋予课程新的特点,留下自己的印记。课程中哪些是需要精心教的?我印象里化学教材几十年不变,我经常增删或者修改内容。只要我认为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就删了,增加一段新的重要的内容。只要符合教学目标,课程其实可以不断改变和创新。


在内容梳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所有这些知识的背后是什么?是否有更根本的东西在里面?有些领域发展很快,教科书跟不上进展,你教是否是最根本的东西,这里需要系统的梳理。如果老师头脑里是散的,学生脑子里一定是散的,即使你不散,学生也有可能散。所以要不断追问自己是否抓住了核心。如果你从头到尾整理得特别好,最后把核心点亮出来,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收获就很大,学生会有很强烈的收获感。


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也会教你一些东西,学生会问一些教师也不熟悉的问题,也可以扩展你的知识领域。教学相长,这是教书的乐趣之一。我们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与他们在一起,也会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什么是好老师?有人认为好老师应该讲课清楚,语言简洁、清晰,能照顾课堂上所有人的理解力。我管这种人叫“导游”。导游就是这样,讲话很清楚,但好导游显然不是好老师的唯一标准,这只是其中的一步。


有些老师自称“演员”,那么讲台就是舞台。有老师称自己即将离开人生的舞台,表演结束了,仍然依依不舍。的确这些老师的教学技巧可以说臻于化境,在课堂上如巨星般闪耀,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一举一动都能吸引学生,可以脱稿即兴发言,侃侃而谈。面对学生问题,回答充分得体,令学生信服,以至于学生基本问不出第二句。说实话能做到这一步已非常人所能启及,但我觉得这还不够。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前两步,而是下面这步。


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释放潜能,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才是老师最该做的,而前面两步只是实现这一步的渠道,最后这个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是我的一点点体会,时间有限,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文馨 编辑 / 丹阳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