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木铎学堂

时论微文 | 战“疫”期间我们如何教学

发文时间:2020-03-30        浏览次数:120         【字体:    

 丁钢 教育高等研究院 2月23日

战“疫”期间我们如何教学


丁 钢


在目前的非常时期,线上课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如有人指出,线上课程绝非照搬课堂教学。而我想说,在线教学也并非是替代线下教学的所谓教学变革。应该说,线下线上的整合才能解决各自的短处和发挥各自的长处。我们需要避免用替代式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线下线上教学,教师使用技术,不是用来取代现有的教学方法,而应是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使之更高效。


01


我的线上线下教育实践



我是从2002年就开始建立了线上的课程。那个时候,学校里还没有线上的教学平台,也没有微信和其他一些现在大家熟知数字平台。我是首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然后在网站上建立我的课程主页。课程学习主要采取网络学习和面授为主两种方式。课程在网络上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学习模块:一是“课程简介”,二是“课程大纲”,三是“授课幻灯”,四是“文献导读”,五是“参考文献”。另外,设立“讨论区”,以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主要通过建立内部实名登录的BBS来进行。作为网络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面授,在一些理论和方法难点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和学生交流。


丁钢教授的个人网站


教育叙事研究网

http://www.enr.ecnu.edu.cn/


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

http://www.cime.ecnu.edu.cn/


我一直以为,无论线上的教学技术如何发展,面对面的教学永远是必不可少的。大学区别于研究机构在于其的教学功能。正如怀特海德在《想象力:大学存在的理由》中所指出,“就传授纯粹的知识而言,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而大学之存在的理由就是,“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而“充满活力的气氛产生于富有想象的思考和知识的改造”,教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是师生通过教学相互激发的。线上可以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通过各种技术工具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屏幕相互面对面的教学,但这与真实课堂的氛围、即时交流和现场接触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学的现场感,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所提供课堂的活力,却是线上教育难以替代的。


也有认为,线上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改变线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实不然。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用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不仅研究生可用,本科生的教学也同样可用。工作坊要求学生共同参与,也可以分成若干的小组,让每个学生(或小组)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共同思考、讨论分享,并一起付诸于实际行动。而工作坊中的教师成为组织者和主持人,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分享、参与讨论和生成新的认识。教师需要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学习机会,并创造出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以及心灵和情感投入的教学场域。我始终觉得,教育绝非仅仅是一种理性的事业,更是一种感性的事业。因为,一个好的教育,她应该能够触摸和关怀到人的心灵和情感。这不仅仅是针对教育学科的教学,更是人文学科教学所需要的。



我从2016年起,又开始利用iTunes U建设我的课程。除了课程概览(方便学生掌握整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课程大纲(提供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每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进程),还按照课程教学单元提供课程进程参考阅读目录,而且建立了教学资料库,为了方便学生的预习和拓展学习,结合单元学习,以及提供更广泛的阅读和拓宽研究视野,每个教学单元之前一周,我就会上传一些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和主要文献的电子资料,一门课下来,通常每个学生可以积累有好几百兆的电子资料。为此,我常年逐步地分门别类收集人文学科的电子资源已近1个T。


丁钢教授在itunes u上开设了“教育文化叙事研究”课程的部分内容


为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自愿性地分成若干小组,每个教学单元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由不同的小组课下提前梳理准备,然后在课上由小组每个成员分别而连续地作演讲,作为分享知识与理解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他小组可以参与讨论。此后进入工作坊阶段,我会事先设计好相关内容的工作坊,并让学生事先做好与此相关的资料收集或素材。每个工作坊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各个学生小组的共同讨论、分享和实际行动,加深对于本单元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在课程中会不断穿插相关纪录片和影像等的观摩。道理很简单,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在更是视觉时代。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2005)中认为,观看之物都是由于观看的人而产生意义。这点与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1997)所谓: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也是基本吻合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变了,对于所有的理论知识,我们需要多维视角的观察方式,也没有理由不与这个时代同行。而且,即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沉浸式地去到不同的场所,但这与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在课程中还强调了必要的实地考察。



除了著作《观看之道》,在1972年和2016年分别上映了两部关于约翰·伯格的纪录片《观看之道》和《观看的艺术》,将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视觉化




02


战“疫”期间的教学



然而,在战“疫”期间不能进入课堂和实地的情况下,还需要有所改变。


总体上采用增加阅读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细分教学环节、促进反思写作的方式进行。原则是将课上和课外的时空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具体来说,


  • 增加阅读兴趣  在提供必要的电子资源时应强调引导阅读的兴趣和趣味;

  • 鼓励自主学习  包括预习和阅读学习,用读书报告来推进;

  • 细分教学环节  不可能像平时连续上课几个学时,教师的PPT也可分为对于全体的、提供分组讨论的和延伸思考等几个部分,让学生可以在私人空间、小组合作空间和全体的公共空间等不同的场域中活动,甚至不必拘泥于规定的学时,而在时间上灵活地安排课上和课外的连续;

  • 促进反思写作  旨在提升理论表达与写作能力,平时我们就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札记或图书推介方式来训练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现在正可以将这种写作与教学结合。


总之,这似乎不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教学,也应该融入我们日常时期的日常教学。



春天已经来了,期待着疫情早日过去,回到那眷恋的课堂。


编辑:胡乐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