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通讯员赵宝巾 高文博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的一场“云端”教学竞赛获赞无数,该校外国语学院18位老师化身“主播”,12名学生担任“专家评委”,师生“屏屏相见”,联手“翻转课堂”,打造在线教学课程思政“金课”。
在疫情防控期间,西北师大积极推进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全覆盖。全校一线教师、教学单位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西北师大外国语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竞赛。
“疫” 课“政”能量:入味
“孩子在家上网课,我也有幸聆听了《大学英语》,老师很用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引领学生思想。”2019级法学1班学生丁亮的父亲“蹭课”后,对在“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的王朝一老师的课程大加赞赏。
“这场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因疫情而建的医院,拼的就是我们中国速度。”在这堂“美国人的时间观(Time-Conscious Americans)”课上,王朝一结合时事热点,从美国人如何看重时间的话题讲起,抛砖引玉和学生畅叙“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在英语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
西北师大教师充分挖掘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让战“疫”成为“活”教材,发挥“政”能量,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当前形势的同时,提升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让课程内容润物无声,入脑入心。
虽然是网课,但是教师并不是“单打独斗”。该校组织了战“疫”思政课集体研讨、集体备课、集体上课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专题设计,组织马克主义学院编写思政战“疫”课堂专题辅导教材《化危为机: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让思政小课堂“牵手”社会大课堂。
“现在正是检验我们课堂成效的时候。”西北师大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张佳薇和她的15个学妹化声为行,发挥专业所长,为聋哑人录制手语版防疫指南。
在这次疫情大考中,该校500余名师生志愿者坚守抗疫一线,书写着西北师大师生的情怀与担当。
西北师大学生用手语为聋哑人提供防疫指导。
“专”课有“思”想:入脑
“世界有多大,土壤就有多美!”在该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土壤地理学”课程中,授课教师胡梦珺,带领学生一同发现土壤之美。她通过“内联外引”多种方式联合化学、哲学、生命科学等专业教师参与备课,在讲透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美学、哲学思想,将土壤地理学知识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价值观、人生观相结合,引起了学生广泛共鸣。
为发挥多学科优势,西北师大建立起各学院课程资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共享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在多学融合中碰出火花。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武术课上,段晓霞老师边舞拳边讲述武德故事,这融体育与思政育人元素于一体的“课程思政”,令人耳目一新。
段晓霞老师将儒家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引入“大学体育”课堂,以“师生共读”的形式 “修己达人”,引导学生“内外兼修”。
“门门讲思政,课课有特色。”西北师大采用“一课一策”的方式,把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自然嵌入、细化渗透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中,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特色。该校连续出台12项相关制度文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西北师大马克主义学院编写思政战“疫”课堂专题辅导教材。
“加法”变“乘法”:入心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而是要实现“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变“加法”为“乘法”。
“因为热血,所以红色;因为流行,所以经典。”音乐学院马瑜慧老师开设的“红色经典电影音乐赏析”通识课,将电影与历史相结合,音乐与时代相结合,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一堂“艺术化”的思政大课。
这堂通识课,选课的学生打了满分,“老师不会局限于电影叙事本身,将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表达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不为娱乐而观影,而为思考才选课。”如今,西北师大已有300多门这样突出内涵特色的通识课,为激活课程思政注入“生机”。
西北师大马瑜慧老师为学生上“红色经典电影音乐赏析”通识课。
“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中华民族在古代就有这样光辉的科学思想。”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设的“电路分析”课,是学院党委书记裴东带领他的团队打造的课程思政“金课”,团队6位老师以“故事育人”为载体,厚植工程伦理,将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两年半的基础课中,领会大国工匠精神,并对未来就业充满期待。
西北师大选树了一批这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同时,还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课程建设为抓手,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
此外,该校将“价值引领”功能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因素和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监测指标,形成了一套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育人润物细无声。在西北师大,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在“课堂”,更是理想信念、理论素养、人文修养、育人情怀的综合体现。西北师大党委书记张俊宗说:“我们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每位教师‘闪光’,让课程内容更有营养,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汲取学习动力,深入思考未来。”
据了解,该校已确定了72门示范“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推进全校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创新,未来将培育不少于150门“课程思政”通识课和专业课,并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
(图片由西北师范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