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时间:2020-05-21 浏览次数:203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随着线上教学的大规模开展,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无形屏障问题凸显。教师方设置的屏障有:技术使用不当、社会隔离、过度讲解;学生方设置的屏障有:自主学习不力、网络学习习惯缺失、对“好”教师追逐;师生双方共同设置的屏障有:角色刻板、互动不充分、传统课堂束缚。从教师的角度看,突破这些教学屏障的方式有三点: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把握网络原住民的学习特点,匹配适宜的线上教学方式;二是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目标要体现全面性,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三是在教学实施上,选择网络平台要遵循“最简”原则,讲解应该尽可能“画龙点睛”。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与学;屏障;突破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线上教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各级各类学校匆忙应对,一个巨大的“线上教学实验场”出现了。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一个个物理性屏障被攻破,疫情状态下的教学秩序得以保障。然而,从线上教学的实施情况看,另一种屏障凸显出来,它是一种无形物,存在于教与学之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屏障是指屏风或阻挡物,教与学屏障借用“屏障”的意思,意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着遮挡物。教学追求的本意在于希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顺畅,不应该隔离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教与学之间的“无形”屏障,特指存在于当前教师和学生观念与行动之中的遮挡物。分析这种“无形”屏障的主要表现,探寻突破它的有效方式,成为目前线上教学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与学屏障的主要表现
1.教师方设置的屏障
一是技术使用不当屏障。线上教学的首要条件是网络平台。纵观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确是眼花缭乱、不胜枚举。教师们只要有需要,就可以信手拈来。然而,遗憾的是,“信手”的时候也往往容易“失手”。从观察教学使用的网络平台情况看,技术使用不当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一,学生为找不到“教室”而烦恼。教学平台种类多,学生不仅需要下载较多的App,而且还要不断登录不同的平台,适应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特点。忙乱之中,有的学生甚至到处找“教室”。第二,平台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学生反馈,有的数学教师用QQ群上课,数学推演需要大量的板书,教师就一条条写在群里,没有讲解的声音,学生只能盯着屏幕一条一条地看信息,身心承受不小的考验。第三,教师对技术的掌握有待提高。例如:某教师认为某个平台能够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决定采用该平台,但这个平台使用起来非常复杂,不容易操作,结果上课时状况频出,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社会隔离屏障。这是在教学内容上显现出来的问题。有学生反映,我们身处疫情时期,许多课依然故我,不联系社会现实,没有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与疫情相关内容的意识,更不会引导学生思考所处环境的社会问题、自身问题和自然问题。学生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所忧虑的疫情蔓延,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屏障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自身知识体系的坚守之处。
三是过度讲解屏障。学生们谈到教师讲课的时候,用“无效”“效率低”来表达依然存在于网上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状况。他们不喜欢教师90分钟不停地讲解,更不喜欢教师对网络随处可查的知识内容简单重复。学生会觉得教师在过度讲解,与其交流、沟通不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足。同时,学生们还认为,过度“讲解”的含义还包含教师对相关材料的大量推荐,觉得给予大量的、堆砌的材料,容易让自己更不愿意去触碰这些学习材料,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感受。
2.学生方设置的屏障
一是自主学习不力屏障。自主学习显然是居家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对学生而言,它也是学习效果最有力的保证。从线上教学实际看,其所反映的自主学习不力有两方面突出的表现:第一,自控力差导致的无法自我学习。第二,学习内容太难,无法自主学习。自控力差是网上学习的大忌,面对网络如果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轻而易举就被丰富多彩的各种信息所吸引,不知不觉时间就溜走了,而学习任务一拖再拖,表面似在学习,其实毫无学习效果;学习内容太难造成的自主学习不力,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且耗时,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是网络学习习惯缺失屏障。网络通常的使用习惯是网民们可以在评论区随时随地、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点赞、接话、询问等,依照心情和感受发言。迁移到网上教学,学生长期所形成的网络使用习惯也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可以看到,在某些教学中,学生们依然随时阐发自己的看法,教师所讲的内容迅速被拆解、覆盖,整个内容碎片化呈现,严重困扰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
三是对“好”教师追逐屏障。这是网络教学特有的一个现象。传统教学迫于课堂规则,需要到教室出勤、听教师讲课,客观上阻断了学生漫游网络;而疫情期间迫不得已的全课程线上教学使学生可以尽情地游走于网络之中,不受时空限制,很容易获得绰绰有余的教育资源。学生在接触这些资源时,不经意间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教学、更有吸引力的讲解、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于是,“追星”成了学生更喜欢在网络上课的动力,而对自己任课教师的课程只是“打卡”而已。
3.师生双方共同设置的屏障
一是角色刻板屏障。刻板印象是一种固定的印象,人们在生活中如果对某人或某事物形成了相应的刻板印象,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这种印象并不容易发生改变。[1]在教与学这件事上,刻板印象通常表现为教师就是教学的主导,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就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居于教学活动的客体地位。教师、学生习惯“教主学从、以教定学”,不越雷池一步,在网上教学新的环境下,依然遵循这样的教学角色认识,教师控制着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是教学互动不充分屏障。从学生的实际反映看,师生之间能够充分互动是教学过程愉悦状态的体现,甚至成为学生向往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认为,能够面对面清晰地看到教师、同学的神态和表情,可以使互动更直接、顺畅,而且质量好、收获大。网上教学互动不充分的问题,有学生反映在于交流方式上,有许多交流需要用文字表达,而文字需要编写内容,看文字需要读懂和理解,理解不好就会有误解的存在。
三是传统课堂屏障。笔者跟学生们探讨网上教学的感受,有许多学生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差别,跟在学校里上课的感受差不多”“就是把课搬到了云端,没有什么特别的”。学生的描述不禁让人想到四十年前“电视大学”,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静悄悄地听。而现今网络交流的便利优势被排斥在课堂之外,灵动的、引发生命成长的课堂追求受制于传统屏障的束缚。
教与学屏障的突破:教师的角度
1.在教学观念上,要把握网络原住民的学习特点,匹配适宜线上教学的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网络原住民。这些学生从小与网络为伴,其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以往时代的人不同,具有独特性。网络教学因契合了学生对网络偏好的心理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而相对于教师,不同的是,由于教学形式和空间的变化,给教师提出的新问题增加,如何应对对教师构成挑战。面对网络原住民,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成为首要任务。利用学生获得信息快、掌握信息多、个性率真直爽、喜欢创造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需要进行适宜调整,把网络教学搭建成学生深爱的学习平台,给他们说话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与合作者。在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引导学生增强认识、思维合理,克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不足,真正给予学生快乐成长的良好体验。
2.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目标要体现全面性,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学设计强调做好两方面:一方面,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选择与组织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内涵包括知识、情感和能力三方面,它不单单只是知识一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虽然常常将学科的知识逻辑作为线索,但绝不能认为教学内容仅仅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内容也应该包括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三方面。所以,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遵循生活性、实践性的原则。因为贴近生活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信心,从而真切地体会知识的价值、作用和力量。身处疫情之时,网络信息和日常生活将学生置身于非同寻常的感受之中,他们置身于当下,关切疫情、忧虑民众等各种问题充斥脑海,学生们非常希望能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中获得解决应对疫情的好办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妨密切联系当前的疫情状况,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强社会责任感。
3.在教学实施上,选择网络平台要遵循“最简”原则,讲解应该尽可能“画龙点睛”
观察现有的线上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种类非常多。当迫于现实、急于应对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各种平台和软件瞬间令教师们眼花缭乱,不禁产生焦虑感、压迫感。“这个平台行吗?那个软件咋样?”“其他教师都用的什么?我这个是不是不够先进?”教师们在备课阶段惶恐不安的情绪具有普遍性。于是,自己能够上手的、功能强大的平台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选择;相应地,学生们也要跟着下载不同的App, 登录不同的网络平台,适应不同的使用方式,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一周的网络教学后,教师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平台就是一个载体,它托得起教学就是一个好平台。过分地求异、求新、求全,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反倒贻误了教学效果。所以,选择网络教学平台不妨遵循“最简”原则,有简便易用的平台首先使用,没有合适的,适度搭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班额小的理论课,仅微信视频就能解决面对面交流和文档共享的问题,只需要手机与电脑配合一下即可,而这两样设备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工具,人人操作熟练,不构成任何经济负担和使用障碍。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该适度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既不控制课堂,也不懈怠课堂,而是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发挥首席成员的作用。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只要给予学生机会,他们都会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因为他们是网络原住民,有许多知识他们已经从网络中获得,只是这些知识需要进一步领会和结构化。事实上,这也是今天教师角色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正如教学论所及,教学不要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师者应该重在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的、个人化的知识,讲解不应冗长拖沓,而应基于学生的原有基础,画龙点睛、提升认识,这些同时诠释了“平等者中首席”的教师角色内涵。[2] (作者:关少化 范爱玲,单位:关少化,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范爱玲,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我校工科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ER2018B020201)阶段性研究成果
[1]侯大为.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性别的刻板印象[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6(6):858.
[2]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北京教育》杂志
版权所有©2015-2018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ctpd@nwnu.edu.cn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971980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后台管理]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903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
教发中心官方微信